带御字有涵养的名字女孩
带御字有涵养的名字女孩
[1] 本御、御蓉、幸御、御婈、瑃御、漾御
[2] 御静、嫦御、姬御、御荺、攸御、其御
[3] 素御、御霁、御芜、御滢、霭御、珖御
[4] 御芹、婋御、御乔、御葭、蕴御、悰御
[5] 芮御、御伶、梦御、格御、御莉、嫙御
[6] 御其、穗御、御蝶、华御、御敏、御灵
[7] 御贞、御春、御蓓、荃御、洋御、婵御
[8] 御荞、御倩、方御、滢御、御绣、绯御
[9] 娑御、敏御、御梦、御艺、御予、绣御
[10] 涟御、贝御、雯御、婍御、媱御、萒御
带御字有涵养的名字女孩
[1] 瑆御、御芮、御菱、御慧、月御、凤御
[2] 黛御、御始、御珠、御辰、羽御、御珂
[3] 御怿、洁御、翠御、御瑃、御葭、御倩
[4] 羡御、御琈、御瑑、荃御、御婧、涪御
[5] 御贞、御晓、御燕、御霏、御朵、潍御
[6] 御慈、御澜、娐御、琬御、御瑓、允御
[7] 瞳御、惜御、萝御、歆御、御芩、御琵
[8] 御蔓、御姹、御莉、御漪、御鎏、御玦
[9] 御钰、晴御、御沫、汯御、御蝶、虹御
[10] 馨御、琰御、媞御、慈御、御漩、御予
御字基本释义
1.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:~赐。~前。告~状。
2.驾驭车马;赶车:~者。
3.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或支配:~下。~众。
4.抵挡:防~。~寒。~敌。
带御字有涵养的名字女孩成语
长辔远御阋墙御侮折冲御侮酌古御今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以简御繁御沟红叶铁面御史以书为御龙御上宾金口御言
带御字有涵养的名字女孩古诗
1、谪宦闻尝赋,游仙便作诗。白银双阙恋,青竹一龙骑。先入茅君洞,旋过葛稚陂。无然列御寇,五日有还期。----《同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》
2、东邻不事事西邻,御物卑和物自亲。天下言知天下者,兆人无主属贤人。----《三代门。再吟》
3、杨柳东风树,青青夹御河。近来攀折苦,应为别离多。----《送别》
4、商颜重命伊川叟,时事知非入洛人。连野碧流通御苑,满阶秋草过天津。每惭清秩容衰齿,犹有华簪寄病身。驱马独归寻里巷,日斜行处旧红尘。----《重入洛阳东门》
5、御泉长绕凤凰楼,只是恩波别处流。闲揲舞衣归未得,夜来砧杵六宫秋。----《相和歌辞。长门怨》
6、白简初分命,黄金已在腰。恩华通外国,徒御发中朝。雨雪从边起,旌旗上陇遥。暮天沙漠漠,空碛马萧萧。寒路随河水,关城见柳条。和戎先罢战,知胜霍嫖姚。----《送和西蕃使》
7、腊景不可犯,从戎难自由。怜君急王事,走马赴边州。岳雪明日观,海云冒营丘。惭无斗酒泻,敢望御重裘。----《雪中送青州薛评事》
8、御旗探紫箓,仙仗辟丹丘。捧药芝童下,焚香桂女留。鸾歌无岁月,鹤语记春秋。臣朔真何幸,常陪汉武游。----《幸白鹿观应制(一作郑愔诗)》
9、武陵敬爱客,终宴不知疲。遣共浑王饮,错宴延陀儿。始被鸿胪识,终蒙御史知。精神既如此,长叹复何为。----《又嘲杨文瓘》
10、九重天子去蒙尘,御柳无情依旧春。今日不关妃妾事,始知辜负马嵬人。----《立春日作》
11、阶前多是竹,闲地拟栽松。朱点草书疏,雪平麻履踪。御沟寒夜雨,宫寺静时钟。此时无他事,来寻不厌重。----《宿赟上人房》
12、夹道天渠远,垂丝御柳新。千条宜向日,万户共迎春。轻翠含烟发,微音逐吹频。静看思渡口,回望忆江滨。袅袅分游骑,依依驻旅人。阳和如可及,攀折在兹辰。----《御沟新柳》
13、香稻三秋末,平田百顷间。喜无多屋宇,幸不碍云山。御夹侵寒气,尝新破旅颜。红鲜终日有,玉粒未吾悭。稻米炊能白,秋葵煮复新。谁云滑易饱,老藉软俱匀。种幸房州熟,苗同伊阙春。无劳映渠碗,自有色如银。----《茅堂检校收稻二首》
14、九重驰道出,三巳禊堂开。画鹢中流动,青龙上苑来。野花飘御座,河柳拂天杯。日晚迎祥处,笙镛下帝台。----《三日梨园侍宴(一作梨园亭侍宴)》
15、东陆和风至,先开上苑花。秾枝藏宿鸟,香蕊拂行车。散白怜晴日,舒红爱晚霞。桃间留御马,梅处入胡笳。城郭连增媚,楼台映转华。岂同幽谷草,春至发犹赊。----《赋得花发上林》
16、爱酒耽棋田处士,弹琴咏史贾先生。御沟临岸有云石,不见鹤来何处行。----《有寄》
17、碧落风烟外,瑶台道路赊。如何连帝苑,别自有仙家。此地回鸾驾,缘谿转翠华。洞中开日月,窗里发云霞。庭养冲天鹤,溪流上汉查。种田生白玉,泥灶化丹砂。谷静泉逾响,山深日易斜。御羹和石髓,香饭进胡麻。大道今无外,长生讵有涯。还瞻九霄上,来往五云车。----《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》
18、驻马欲分襟,清寒御沟上。前山景气佳,独往还惆怅。----《留别王维》
19、铜壶滴漏初昼,高阁鸡鸣半空。催启五门金锁,犹垂三殿帘栊。阶前御柳摇绿,仗下宫花散红。鸳瓦数行晓日,鸾旗百尺春风。侍臣踏舞重拜,圣寿南山永同。----《早朝》
20、画舫照河堤,暄风百草齐。行丝直网蝶,去燕旋遗泥。郡向高天近,人从别路迷。非关御沟上,今日各东西。----《送客归淮南》